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图片新闻 正文
《征途》曾经走过上甘岭
//yichun.dbw.cn   2005-02-01 10:03:32
 
    东北网伊春12月1日电
    近年来,林都伊春的莽莽林海吸引了无数游人前来观光。其实,早
在上世纪的70年代,上甘岭林业局的秀美风光就吸引了上海电影制片
厂的目光,由著名演员秦怡、郭凯敏、冯奇主演的电影《征途》,就是
在这里拍摄完成的。

                         小镇上来了剧组
    1976年8月下旬的一天,两辆汽车驶进安静的上甘岭小镇。开
在前面的发电车停稳后,一些怪模怪样的器械卸了下来。更吸引小镇人
的是后面那台车上下来的人,那个走在最前面的中年妇女,黄黄的头发
,白皙的脸庞,端庄的眉眼,不正是大家最爱看的电影《铁道游击队》
里那个英姿飒爽的“芳林嫂”吗?那个50多岁的人,尽演反面角色了
,名字就在嘴边,却一时叫不出来。还有,后面那个浓眉大眼的青年后
生,那气质,一看就是大城市来的……他们怎么会来到这个小地方呢?
    当天晚上,这些人就住在了条件简陋的上甘岭林业局招待所。翌日
,一个消息传遍了小镇:上海电影制片厂选中了上甘岭作为电影《征途
》的拍摄外景地,昨晚来的那些人,就是剧组主要成员!那位大家喜爱
的“芳林嫂”,就是著名电影演员秦怡,那位专演“坏蛋”的,是著名
演员冯奇,而那位青年,是当时在电影界刚刚崭露头角的艺术新人郭凯
敏!
    剧组很快在上甘岭选好了外景地。因为影片主要反映知识青年在黑
龙江中苏边境上山下乡的生活,剧组在当时的向阳农场(现平川农场)
搭起了一座茅草房,房前还挂起了“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的标语。从
此,观看剧组拍电影成了小镇居民最热衷的一件事儿。

                          感受电影艺术
    在剧组来到小镇前,人们对拍电影充满了神秘感,所以,每天的拍
摄现场都聚满了看热闹的群众。至今,一些拍摄细节还深深地留在他们
的记忆中。
    因为剧组只有一台发电车,于是又在当地借了一台大客车,作为工
作用车。当年担任政府办公室司机的上甘岭职工惠文安有幸成了剧组的
专职司机,每天接送剧组成员,并且亲眼目睹了许多拍摄过程。
    惠文安的老伴说,她还清晰地记得:秦怡在剧中扮演的人物叫“关
婶”。排戏时,她亮相的第一个镜头是穿着一件黑色平绒带大襟的衣裳
,挑着饭挑子,肩头搭着一条白手巾,还牵着个小孩子。而郭凯敏饰演
的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队队长,穿着一身劳动布衣服,和现实生活中的小
镇人没有什么区别。冯奇则演了一个名叫“张山”的苏修特务。
    最让人们感兴趣的还是剧组的一些特殊拍戏方法。剧中有一场沙皇
部队入侵六十四屯火烧村民住房的镜头。剧组的美工用木板钉了一个不
足一米高的小木房,在里面安上炸药,一点火,小房子就炸飞了。为了
营造烟火弥漫的场面,剧组把河边的草地点燃了几处,就算完成了烧村
子的镜头。看热闹的人们奇怪极了,就这么点烟,就那样一个小房子,
放到屏幕上就是整个村子被烧的场景?
    当年还是名学生的惠建敏,现在回忆起当年剧组拍摄青年队割草的
一幕,还乐得合不拢嘴。拍摄选在一片白桦林中进行,导演嫌其中的一
株小白桦树干不够美,让美工给白桦树刷上白广告漆,还在树旁插了几
朵假花。而正在一旁上妆的女演员,化妆师说她的双眼皮不明显,正在
用睫毛夹帮她化妆,不知是夹重了还是夹着了肉,女演员疼得差点掉了
眼泪。
    不过,让人们最难忘的还是演员们为了拍戏不怕吃苦的精神。剧中
有一组知识青年爬雪山的镜头,但是,当时夏天还没过去,哪里有雪呀
,剧组就在机关街对面的南山上撒上白灰,权当白雪。下午,身上反穿
着皮袄的演员们就踩着白灰,顶着火辣辣的阳光在山上拍了一下午。等
导演喊停时,演员们浑身都湿透了。一名演员一边脱下衣服拧汗水,一
边对围观的群众说:“太遭罪了。”当年还是一名话务员的王福花,和
一群伙伴就坐在山对面的沙滩上,看了整整一下午。
                       也当一回演员
    剧组的演员有限,在需要群众演员的时候,小镇人就理所当然地走
进了镜头。当时,当群众演员是没有报酬的,小镇人完全是凭着热情参
加演出。今年已经73岁的惠文安当年就曾在影片中出演过一个群众角
色,他对那场戏记忆犹新。
    那是一场拍摄沙皇部队入侵居民村的戏,剧组先是从嘉荫县找来了
10多名中俄混血儿,饰演沙皇兵,然后又请小镇人帮忙演被驱赶的村
民。因为有小镇人的参与,拍摄那天,小镇几乎是万人空巷,人们都挤
到了“反帝大桥”上观看。惠文安和十几名群众演员头上缠着大辫子,
穿着破旧的小褂子,被手持道具枪的“沙皇兵”赶向河里。走在河边的
时候,大家还能控制好自己的表情,可是“沙皇兵”一举枪,观众就捧
腹大笑,群众演员也憋不住乐,气得导演一劲喊停。拍了一下午,这组
镜头才算过关。后来,惠文安又在影片中以一个群众演员的身份饰演伐
木工人,戴着顶狗皮帽子,跪在地上,卖力地伐一棵大树。
    当年连惠文安刚刚5岁的小女儿亚丽,也幸运在电影里露了一面。
那天,剧组要拍一个军人别妻离子奔赴部队的镜头,长得甜美可爱的小
亚丽被剧组借去临时当了回军人的女儿。惠文安的老伴清楚地记得,当
时,剧组给亚丽穿了一条蓝士布短裤,一件黄色带小白点的上衣,一位
军嫂抱着亚丽,送军人丈夫上火车。说也奇怪,小亚丽那天乖极了,从
素不相识的女演员把她从妈妈怀里抱走,一直到镜头拍完,她一声也没
哭,睁大了眼睛,好奇地看着这一切。
                     和名演员近距离接触
    在那段难忘的日子里,许多小镇人都和剧组演员有了近距离的接触
。演员们给他们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没架子,平易近人。
    因为“文革”的原因,秦怡当时是刚刚回到阔别已经10年的银幕
,这部电影,使她迎来了艺术上的第二个春天。当年已经50多岁的秦
怡特别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复出机会,每天都认真地背台词,研究角色
。秦怡对小镇的一切都感觉到亲切,惟独害怕去建在室外的公共厕所。
高高的厕所建在离招待所20多米的地方,尤其到了晚上,秦怡就更不
敢去了。她自己带了一个马桶,但是每天早晨,她都不肯让服务员替她
倒马桶,坚持自己处理。
    老演员冯奇与小镇人处得也是格外融洽。每天早晨到铁路旁去散步
,遇到当地人他都热情打招呼。现任上甘岭区广播电视局局长的孟庆江
当年就曾在铁道旁遇到过冯奇,当时冯奇对他说的一句话让他感到特别
亲切:“你们生活在这里多幸福呀,这里的空气都是甜丝丝的,我真羡
慕你们!”因为剧组经常早出晚归,做饭的师傅都是剧组带来的,住下
没几天,来自上海的大师傅说要烧道“清炖卷心菜”,这个菜名令招待
所的工作人员猜了好几天,“卷心菜”是啥菜?小镇上也没有卖的呀!
等大师傅从商店满载而归,大家才明白,原来卷心菜就是家家地里都有
的大头菜!
    剧组对演员要求很严,禁止演员喝酒。而冯奇偏偏就喜欢那杯中之
物。与司机惠文安熟悉之后,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于是,冯奇就经常
在收工早的傍晚到惠家,一进屋就先问惠文安的妻子:“弟妹,烧饭了
吗?”惠妻赶紧招呼丈夫:“去,上招待所买俩菜,和冯老师喝两盅!
”冯奇就乐得孩子似的,捧着酒瓶坐到饭桌前,等待那“美妙时刻”的
到来。喝酒时,冯奇喜欢讲一些自己在拍摄电影中的经历。有一次,惠
文安的老伴好奇地问他:“你长得慈眉善目的,怎么在电影里总演坏人
呢?”冯奇叹了口气说:“别提了,自从我在一部影片里饰演了一个不
务正业的医生后,一上街就有人指着我说‘看,那不是那个坏医生吗?
’从此,导演就尽让我演反面人物了!”影片拍摄结束,剧组要离开小
镇时,冯奇依依不舍地来到惠家道别,还托小镇人帮他买了些黄豆带回
上海。他说,黑土地的什么都好吃,这黄豆要比别处的好多了!
    影片刚刚拍摄完毕,后期制作还没有杀青,就在上甘岭俱乐部进行
了试演。尽管影片还没有配音,可是这场无声电影引得小镇人竞相观看
。一年之后,《征途》正式在上甘岭区放映,3天中场场爆满。小镇人
对这场在自己身边拍摄的电影感到无比亲切。影片中每出现一处小镇的
风光,都会引起一片笑语。当群众演员惠文安在影片中的镜头一闪而过
,台下立即发出一声声惊喜的喊声:“看哪,那是老惠!”惠文安带着
全家人都去观看了电影,当看到亚丽的镜头时,刚刚10多岁的亚丽的
哥哥欢喜得不得了:“妹妹,快看,那里有你呢!”
    时光荏苒,《征途》一转眼已经成了记载历史的老影片,那些曾经
给小镇人留下了深刻回忆的演员多数已经退出了荧屏,但是,小镇人仍
然一如既往地关心着他们、惦念着他们。惠文安一家人就一直关注着所
有与秦怡有关的报道,甚至关心着她坎坷的婚姻和痴呆的儿子。他们说
:前几天在电视上又看到了秦怡的访谈节目,看到已经84岁的秦怡依
旧风度翩翩,一家人高兴极了,那种心情,就像看到久别的亲人一样。
来源: 东北网-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