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1月10日电
老隽,大名隽同良--一个普通农民,被当地人称做“四大老板”
。哪四大老板?客栈老板、网吧老板、铁通交费代理处老板、联通交费
代理处老板。别看“官”不大,名气却不小。 闯关东 农民老隽,老家山东,今年42岁。17岁时,从老家山东来东北
,投奔在小兴安岭的舅舅。隽嫂子,与老隽同岁,是他的同乡。“农民
就会种地。只要有地种就是乐。” 老隽笑着对我们说。“刚来红星林业局库斯特林场的时候,还真有
些不习惯,这里简直太冷了。那个时候,林区冬季的最低气温都能达到
零下40几度,棉裤厚得都能立起来,受了几年寒苦,后来也就慢慢习
惯了。”当地一厂区食堂缺人,他主动要求去食堂帮助搞采买。20岁
那年,回到家乡,经人介绍,找了现在的隽嫂子。“当时,我们没见过
几面,就知道他去东北找到活干了,人还老实,就答应了。”隽嫂子腼
腆地向我们介绍:“也没多想,就跟着他来到东北。这一呆,就是大半
辈子。”老隽回来安顿好家人后,马上又开始了他的采买工作。那个年
代,物资紧张,他凭着山东人特有的韧劲,坚持把采买工作做好。老隽
来关东,耐住了东北的严寒;老隽闯关东,还带来了家乡媳妇。考虑到
将来的生计,他鼓励隽嫂子学门手艺,他让隽嫂子跟着食堂的师傅,学
起了上灶。现在,在红星林业局库斯特林场,隽嫂子做的鱼远近闻名。 建客栈 “无论自己现在做什么,我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有了媳妇
的手艺,老隽在当地开了个小饭店,生意还不错。为了办营业执照,老
隽找到了工商局,工商局工作人员问饭店叫什么名字,这可急坏了老隽
。“农民哪有什么文化,急得直转圈,后来想想就用自己的名字吧”。
于是,就有了开始的“同良小饭店”。 “机遇往往眷顾有准备的人”。转眼到了2004年1月,伊春市
组织召开了林都伊春冬季摄影大赛,因为库斯特林场是沿着库尔滨河而
建,上游是库尔滨水电站发电厂,所以每年一到冬季就会有非常壮观的
雾凇奇观,这里的美景被聪明的伊春人利用上了。由于雾凇只有在早晨
5点钟左右才最壮观的,而这里地处偏僻,距离红星区有100多公里
的路程,摄影人为了拍摄到好片子就必须在这里住上几宿。聪明的隽老
板看准了时机,在这里开了库尔滨客栈。客栈虽小,可是距离拍摄景点
近;客栈虽简陋,但有城里没有的大火炕;客栈虽没有名厨主灶,但有
隽嫂子拿手的鱼宴。不到一年,凭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库尔滨雾凇
岛扬名全国,每个季节都接待大量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家和游人。库
尔滨客栈也因库尔滨雾凇景区知名度的不断扩大而闻名。今年6月,聪
明的老隽在自家院子的门前,又盖起了近300平方米的大瓦房。现在
,老隽的“库尔滨客栈”,已经成了这里的名牌产品。 当年投入,当年见效益。库尔滨客栈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客栈
的发展,不仅仅靠机遇,更主要的是老隽夫妇淳朴的为人。如果你是外
地的游客,第一次到这里来,只要是他们有时间,肯定会免费为你当导
游,给你介绍,哪里的景色最美;如果你要买东西,他们会告诉你,哪
里卖的便宜;如果你觉得冷,他们会守着火炉,为你烧半宿火炕……靠
着山里人的淳朴,他们把自己的小客栈,办成众多旅游者心里的“家”
。 有思想 要说老隽有经济头脑,那不假,但他更有一种超前意识。自己在家
里,开设了多家通讯业务的代办处不说,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是:在乡
村里开了个网吧。 老隽居住的这个地方,是2004年的1月才通上铁通电话的。不
到3个月,老隽就在这里开了个网吧。过去,只有城里人可以玩的游戏
,在这里也成了现实。在这个人口还不是很多的地方,也引起了不小的
轰动。来这里上网的人,有年轻人,有中年人,还有老年人。像这样集
中各个年龄段在一起的网吧,在城里也不多见。人们在这里最愿意看的
,就是各个网站上,刊登的有关库尔滨雾凇岛的照片和文章。当地人第
一次在老隽的网吧里看到库尔滨雾凇岛的照片竟都叫了起来,那天,足
足挤满一屋子人。最有意思的是,已经80多岁的王大爷,嘱咐小孙子
,一定看真切了,记准了,回去要复述一遍给他听。“咱这地方,上了
电视,又上网,以后肯定有发展,可得让年轻人好好看看,也好好保护
这里,要不谁还来啊。” 开了网吧,老隽又有了惊人之举——将库尔滨客栈进行网上注册,
全国各地的游人和摄影爱好者只要点击,就可以及时的了解到库尔滨当
地的情况,还可以在网上进行预定住宿。别看老隽是农民,可他是有思
想的农民。他让库尔滨客栈出了名,更让当地的老百姓开了眼。原来,
赚钱可以有这么多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