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9月29日电
嘉荫县朝阳镇永安村是黑龙江畔一个中等规模的村庄,现有村民
210户,678人,村民以种地、打鱼、养殖为业,去年全村人均收
入3800多元,被评为省级文明村。

近日记者来到永安村,被村民们一个又一个神奇的故事所吸引:东
山顶上有一大水泡,泡子里的水是蓝色的,水面要“高”过岸边的地面
;东山有一“冷风沟”,沟内一年四季冷风袭人;巴斯山上有一“日本
军沟”,当年日本人曾在那里建过砖窑,现在还可以找到遗弃的生活用
品和破枪,甚至还有人骨;保兴山上有一“热闹沟”,相传在民国期间
那里有一个妓院,村民们在那里捡到过破碎的花瓶…… 带着强烈的好奇,在村团支部书记付长海和两位村民的带领下,记
者对这些神秘的地方进行了走访。 乘渔船顺黑龙江而下,20多分钟后来到东山脚下。 由于人迹罕至,从江边的山脚上山没有路,在这样的条件下上山,
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短短的几百米距离我们居然走了半个多小时。到达
山顶,眼前豁然开朗,村民所说的“神秘大泡子”就在眼前。 大泡子长100多米,宽约30米。泡子四周长满了树木,人想靠
近边缘十分困难。泡子的底部是一层厚厚的树叶,在四周树木和水底树
叶的映衬下,泡子里的水呈深蓝色。水面上有几只野鸭子在嬉戏,记者
仔细观察了几处水边,并未发现水中有任何的动物。水捧在手里,凉爽
而清澈。 在山顶上的一处开阔地带,村民指给记者看:泡子中心的水要高于
边缘地面。开始记者没有观察到,但全神贯注地看了一会儿,还真的感
觉到泡子中间的水面高于四周,这可能是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视觉上
产生的特殊效果吧。 村民介绍,这个泡子已经有几十年历史了,它的水量很稳定,不随
外界的旱涝而减增,冬天会被冻住。 当地有很多关于“大泡子”的传说,并且一个比一个离奇,其中最
离奇的一个是它的来历。上山之前,今年80岁的孙汉贤老人向记者讲
述了一个神秘的传说:50多年前的一个夏天,黑龙江涨大水,嘉荫县
被淹,佳木斯的一条船赶来救援。在途经东山时,船长看到有两个穿大
袍的人被困在山上,向过往船只呼喊求救。船长将两人救上船后继续前
进,可到达目的地后在船上并未找到两人。返航途中再次路过东山,船
上的人看到那两个穿大袍的人站在山顶上,向船上的人挥手致意,表示
感谢。从此,在山顶上就出现了这个大泡子,相传被救两人是龟神现身
,生活在大泡子里。 孙汉贤老人还讲了一个关于大泡子的故事:相传泡子里有一种怪鱼
,鱼鳞的方向与正常鱼相反,都朝着鱼头的方向长,但从来没有人看到
过。30多年前,几位村民自制炸药来到大泡子炸鱼,但装着炸药的酒
瓶子漂在水面上,怎么弄也不往下沉。这时几人想起关于大泡子的传说
,非常恐惧,来不及收拾工具,落荒而逃。 幽幽深山里,站在静谧的水旁,想起村民们一个个关于大泡子的故
事,记者知道,这只是一个个神奇的传说。 下山上船后继续前进,约30分钟后,船停靠岸边,村民们告诉记
者:冷风沟到了。 这是绵绵群山中一个普通的山沟,沟口距离江沿不足百米,沟里长
满了茂密的树木。离山脚还有二三十米时,记者忽然感到一阵冷风袭来
,不由得打了个寒战。村民介绍,从沟口一直到山沟尽头,一年四季始
终都是冷风阵阵,夏天来会好一些,冬天会冻得人受不了。走进山沟,
并未发现有上山的路,沟内的树木高大繁茂,灌木草丛郁郁葱葱,感觉
上与其他山沟并无异样。走出冷风沟的范围,走近江边的渔船,“呼”
的一下,记者重新感到了炎热。 冷风袭人和热风扑面的两个世界,只有几步之遥,冷风沟果然名不
虚传,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 巴斯山和保兴山距离东山较远,乘船需几个小时的时间,并且听村
民说那里常有“黑小子”(当地人对野生黑熊的称呼)出没,出于时间
和安全等因素的考虑,记者只好放弃了去“日本军沟”和“热闹沟”采
访的想法。村民们介绍,“日本军沟”和“热闹沟”距离较近,两条山
沟里同样是人迹罕至,草木繁茂。在沟里的部分地方,可以看到曾经有
过建筑物的痕迹,如房舍、炉灶等。与巴斯山隔江相望的是俄罗斯的巴
斯克沃镇。在几十年以前,两个山沟是一个相对繁华的地方。 村民们讲,早些年有人去两条沟里采猴头,拾到了不少东西,如破
碎的瓷器、腐烂的枪枝,据说还有人在“日本军沟”里看到了一堆人骨
!去年村民周春亮到“热闹沟”采山时,就捡到了一个上面带有花纹的
瓷茶壶。 孙汉贤老人讲,在抗日战争期间,他驾船在江上捕鱼,几次被日本
人抓去往“日本军沟”和“热闹沟”里运送物资,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前
,中国军队冲进这两条山沟,将日本军队打跑了,之后两条山沟燃起大
火,沟内所有的建筑物夷成平地。从此两条山沟沉寂了,慢慢地变成了
今天这样子。

从村东头回到村子,在村子东北角靠近江边的地方记者看到有3棵
高大挺拔的樟子松,中间一棵最粗,底部直径有半米多,二三十米高。
3棵松树整齐地排成一排,傲然挺立,形成一道风景。回到村里,听孙
汉贤老人讲,相传这3棵松树是在100多年前,一位姓张的村民种的
,一共种了4棵,后来死了一棵。随着3棵松树越长越大,渐渐地成为
了永安村的标志,许多渔民都把永安村称为“三棵松”。在没有永安村
这个名字之前,村子就叫“三棵松村”。 在永安村里,几乎每位村民都能给你讲上一段关于村子的故事和传
说,其中绝大多数已经无从考究,可信度不高,有些甚至荒诞至极。在
隐约间记者体会到了村民们对历史追根溯源的好奇心,也体会到了他们
对生活的自信和追求。

听说永安村里有几位村民十分喜欢收藏和雕刻,记者拜访了他们。 7月下旬,我市对山农场一位农民在林地里种植果树时,发现了一
块手掌大小的矽木化石,记者对此事进行采访(本报进行了报道),了
解到矽木化石形成于1亿2千万年以前。它的形成是火山爆发时,岩浆
喷出,大片森林成为火海,有些树木迅速被岩浆或火山灰掩埋,与空气
隔绝。没有了空气,树木就无法燃烧,这样树木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变
成化石。但那块手掌大的化石与村民岳采鹏家院子里放的这块相比,真
是差别太大了:这块黑色带有黄色条纹的矽木化石高1米多,半米多宽
,0.3米厚,估计重量在150公斤以上。 岳采鹏介绍,今年7月末的一天,他在江中心打鱼,鱼网挂在了江
底动弹不得,后来发现,网里的东西很沉,于是叫来一起来的另一条渔
船,两条船合力将网里的东西拖上岸,发现是一块矽木化石。因许多渔
民在打鱼时都捞到过矽木化石,所以大家都认得,但还从来没见过这么
大块儿的。岳采鹏叫上五六个小伙子,把它抬回家里。 岳采鹏说,后来他的渔船在那儿过往了几次,发现江底还有化石,
数量在3块以上,几天前他召集其他3条渔船结伙去打捞,折腾了好半
天结果没捞动,估计比捞上来的这块还要大。大家商量,等过些日子水
消一些,大家再去捞一次,这回加大网具、加多船只,一定要把它捞上
来。在岳采鹏家的仓房里还有大大小小10多块矽木化石,都是他在江
上打鱼时捞上来的,他觉着这些化石的纹理很漂亮,就收藏起来。

33岁的郝宪鹏最大的爱好是收集奇石,家里几百块大大小小、颜
色和花纹各异的石头都是他在江边拾到的。每一块石头,他都会根据上
面的花纹起上一个很美丽的名字,如夫妻树、象牙石、旭日、大漠孤烟
等等。其中一块褐色的石头,上面的花纹酷似一条狗和一只鸡,并且狗
的嘴巴和鸡的身体最近,郝宪鹏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狗咬鸡,宁死不屈
”。记者问他“宁死不屈”做何解释,他说没有什么具体含义,只是觉
得压韵而已。另一块书本大小的石头,上面满是白色的花纹,名字叫“
动物大观园”,记者仔细看上面的花纹,发现这些花纹与多种动物图案
极为相似。郝宪鹏告诉记者,他没事的时候,就会捧起这块石头看,渐
渐地他发现石头上共有动物图案上百种,除了一些常见的如兔、鹿、猪
等,就连一些我们不常见的,如海豹、鲨鱼、老虎等等也在上面。看得
出郝宪鹏在这些石头里找到了很多的乐趣。 村民冯昌武从小就很爱好绘画,并且一直勤学苦练,得意之作挂了
一墙外加装了一箱子,人物画、风景画、油彩画、水墨画门类齐全。此
外,冯昌武的根雕艺术在村里也堪称一绝。农闲时他常带着工具上山,
看到造型不错、有艺术价值的残树根,总会带回家里,根据原有的造型
,再加上合理的想像,稍做处理,一件件艺术品就这样诞生了。最让冯
昌武引以为豪的作品有两件:一件是“盘龙拐杖”,1米多长,成人手
臂粗细的木制拐杖上,盘着一条喷云吐雾、栩栩如生的龙,无论是谁拄
上几下,顿生威风凛凛之感;另一件是“奥运健儿”,作品是一跑步状
的人物,一腿朝前微曲、一腿朝后绷直,两只胳膊也是同样,作品动感
十足,惟妙惟肖。冯昌武介绍,这件作品是他最近受我国运动健儿在奥
运赛场上为祖国争光的启发,创造出来的。看来,这永安村田间地头的
艺术创作,还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在永安村的采访结束了,但村里一个个美丽的故事、一个个离奇的
传说、一件件带有泥土气息的艺术作品却长时间地在记者脑海中萦绕,
这里每一个细节无不透露着村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成功的追求!正如
村团支部书记付长海所说的:现在农民生活富裕了,生活质量提高了,
农民们才有时间静下来追溯历史,或是满足自己的爱好。是党和国家对
农民的好政策让农民的生活质量正在全方位地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