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教师节里话教育
//yichun.dbw.cn   2004-09-10 11:32:01
   东北网伊春9月10日电
 
 9月10日,是我国第20个教师节,教师们感叹着20年来我市
教师在办公、教学条件等方方面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木制黑板
到钢化玻璃黑板,从手工教具到多媒体教学,从课本到远程教育,这一
切的改变,使我市的教育事业飞速发展。教师节前夕,记者多方搜集资
料,了解到我市教育的发展历程。
           最早的小学在铁力
    铁力是我市最早创办小学的地方。铁力创办小学教育始于清朝末年
,铁力市当时称为铁力县,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建立初、
高两级小学堂一处,学生100余人。该校于1910年秋停办,19
14年恢复,学生56人。1915年10月,建立女子国民学校,学
生23人。1918年,铁力4个乡各设立小学1处,全县就读的小学
生约200人左右。1934年到1944年,日伪先后在丹桂村、田
升村、林家围子屯、神树屯、李昌屯等地建立国民学校和国民学舍。截
至1944年,全县共有小学14所,学生887人,教职员工25人

    除铁力外,嘉荫县、南岔、带岭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学校。1952
年12月,伊春建立县级行政机构,南岔、带岭等地的小学教育移交伊
春管理。当时移交28所小学,学生5308人,教师221人。19
53年,我市成立伊春县完全小学(今宇华小学)。1955年,南岔
森工局建立职工子弟小学和太平小学。1958年,伊春建立丰林小学
、黎明小学。
            第一个初中叫
           伊春森林初级中学
    1952年,我市有了第一个初中班。后来分离出独立的学校,招
收初中一年级新生3个班,加上原来的一个班共4个班,名为“伊春森
林初级中学”,后逐次改名为“伊春中学”,“伊春市第一中学”,这
是伊春建县时,全县惟一的一所中学。1960年,伊春市一中被确定
为省重点中学。
            伊春师范校
           开高等教育先河
    1978年,伊春师范学校招收大专班一个,始开林区高等教育先
河。 
    1983年8月,在桃山召开了北方林区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工作会
议,会议期间,林业部教育司司长辛业江听取伊春教育事业汇报后,明
确表示要在伊春建立一所黑龙江林业师范专科学校。市委、市政府对此
事非常重视,获得了省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1988年6月,伊春市
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市政府关于筹集资金兴建林业师范专
科学校的方案,并通过相应决定,1993年,宿舍建设基本完成。
    黑龙江林业师范专科学校后更名为黑大伊春分校(今伊春职业学院
)。 
          没有被遗忘的聋哑儿童教育
    让正常的孩子受教育,那些不会说话,听不见声音的孩子也没有被
遗忘。
    1959年,我市为聋哑儿童开设了专班,班级设在伊春区繁荣小
学。1965年,在铁力镇第二小学设立聋哑班。 
    1993年,我市成立伊春市特教中心,专门为聋哑儿童提供教育
。教育水平和师资力量都有跨越式的提高。特教中心的老师都是专门从
事特教工作的。针对聋哑儿童的心理、日常生活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让他们快乐的成长。特教中心的老教师孙玉杰亲眼目睹了这些年来聋哑
教育的发展。孙老师是最早从事聋哑教育工作的老教师,1959年,
繁荣小学开设聋哑班的时候她就开始任教。
    孙老师说,1959年的时候,我市聋哑儿童教育刚刚起步,很多
教学经验都是边实践边摸索,条件非常艰苦。许多聋哑儿童的生活都非
常封闭,教育非常难,学习一个字往往要用一堂课甚至一上午的时间。
那时候,教学条件很艰苦,老师要自己制作教具,现在的学校条件非常
优越,学校里有先进的教学条件,助听设备,微机教学,这一切都为聋
哑儿童的教育提供了方便条件。通过在特教中心学习,已经有许多聋哑
学生在社会上自食其力,找到了工作。
           从德智体美劳到素质教育
    1952年,伊春贯彻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
明确小学教育宗旨,实行五年一贯制。对中学生实行智育、德育、体育
、美育全面发展。1953年,我市采取各种方法办好小学教育,把教
学作为学校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小学学制改为四二制,分初、高两级
。根据有关决定,把“中国少年儿童队”改为“中国少年先锋队”。学
生通过先锋队的活动教育少年儿童“向科学文化进军”、“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并广泛进行“五爱”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开展“讲卫生
、除四害”等活动。
    1960年,全市各小学开展“学习刘文学,做毛主席的好孩子”
活动(刘文学是四川省合川县渠嘉公社双江小学四年级的学生,195
9年11月18日,为保卫公社财产,同反动地主分子搏斗英勇牺牲)
。在这以后,我市对小学进行阶级斗争观念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品
德教育同培育新一代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结合起来。
    现在,在学生学好知识的同时,注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德育
的核心地位,突出实践环节,注重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开展向“马永顺、孙海军学习活动”。
          从手工制作到多媒体教学
    从事近30年教育工作的伊春区黎明小学教师闵晓兰,亲身感受了
教学环境的改变。她说,现在的学生可真幸福啊,有这么优越的受教育
环境。闵老师感叹地告诉记者,以前给学生印卷子可不容易,采用油印
的方式,一次只能印一张。常常是印完卷子老师不但累得腰酸背痛,还
弄得浑身上下都是油墨。卷子的质量也不好,常常出现“双眼皮”,发
到学生手中要整体对过一遍才能做题。现在可容易多了,在电脑上设计
好题目,很方便地就打印出来。       
    值得高兴的是,近年来,我市的许多学校都和高等学校结了亲。市
一中荣幸地成为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的示范校,学生们坐在课堂里就可以
听到北大附中老师讲课。每学期授课时数2000多节,还有北大附中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及专家讲座。将使学生享用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开
拓师生视野,提高“教”与“学”的水平。
    坐在我市的学校里,就可以享受到高等学府的教育资源,多媒体教
学促进了我市教育的快发展。
             教师队伍不断发展
              水平不断提高
    1952年,设立伊春县,从汤原县接收小学教师221人。具有
高中文化程度的19人。1952年春天,伊春森林工业管理局职工子
弟小学附设初中班,只有初中教师4人。到了1956年,中学教师中
具有本科学历的只有4人。
    师资水平不高,如何发展教育成了难题。上世纪50年代初,小学
教师主要通过互相听课和观摩教学开展教研活动。在逐渐的摸索中,研
究“十大教授法”,提倡“启发式”教学。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期,
我市开始为教师举办各科教材学习班,然后成立教师进修学校。
    1983年,市教育学院召开教学研究经验交流会,会议在伊春市
一中召开,到市二中听课,最后在桃山闭幕。这次会议在教育界被称为
“伊南桃”会议。市一中教师介绍作文教学经验,伊春区五中介绍阅读
教学经验。
    教师素质提高的同时,我市教师队伍也不断壮大,1992年,全
市有小学教师8999人,中学教师6104人。截至目前,我市各级
各类学校共有教职员工17923人。
    近年来,我市通过持续开展师德教育,特别是通过开展“如何做新
时期人民教师”大讨论和“强化师德年”、“立师德、正行风、树形象
”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广大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采取多种形式对
教师进行岗位培训,使教师学历层次不断提高。现在,全市小学、初中
、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9%、88%、68%,教师能力有
较大提高。涌现出一批专家型校长、骨干型校长,以中、青年教师为主
体的骨干教师队伍逐步形成。
        人民教师的骄傲--李传谦
    李传谦这个熟悉的名字,虽然他已经远离了我们,但他那种不畏艰
难,自强不息的体育精神一直被传诵。在教师节来临之际,不禁增添了
一份对他的想念之情。
    李传谦生前曾任友好第四小学乒乓球教练,1964年,他响应国
家体委、教育部的号召,以一种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信的强烈责任
感,白手起家,历尽心酸坎坷,创建了一只小学女子乒乓球训练队。培
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如焦志敏、刁丽丽、刘翠玲。焦志
敏进入国家队后,在全国和国际大比赛中屡获殊荣。获得五运会女子乒
乓球单打冠军,欧洲杯、亚洲杯、欧亚对抗赛冠军,第十届亚运会单打
冠军,第24届奥运会单打第三名,女子双打第二名,被评为世界级体
育健将。
    1984年,友好区第四小学被命名为省重点体育基点校。李传谦
连续18年被评为区先进工作者,连续9次被评为区标兵和市劳模,区
、市优秀共产党员。他工作作风勤恳,球队训练风雨无阻,他把队员当
亲生孩子看待,学生营养不够,就掏自己腰包买来营养品。《人民日报
》、《羊城晚报》、《体育报》、《黑龙江日报》、《伊春日报》、《
林城晚报》都曾报道过他的事迹。
    李传谦勤恳教学、勇于奉献的教育精神成为我市教师的典范,在这
种精神的鼓舞下,我市近2万名教师沿着他的足迹,在自己的岗位上呕
心沥血,乘着教育事业的风帆,顺利前进! 
           

 
来源: 东北网-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