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原伊春林科院副院长李学文 东北网伊春9月7日电(记者 王 乐 文 徐尚宏 摄影)已经67
岁的原伊春林科院副院长、研究员李学文从报纸上得知我市以政府令的
形式出台了《伊春市全面停止天然红松林木采伐规定》,竖起了大拇指:
“这个决定太好了!” 本是南京人的李老,自从1962年从南京林业大学毕业分配到伊
春后,就融入了林区生活。尽管学的是林学专业,但是他没来伊春前只
见过红松标本,连松籽也仅是在上实验课时从老师那里品尝到了几粒。 第一次见到伊春的天然红松林时,那种壮观、雄伟让他惊呆了。 回忆起当年在南岔柳树火车站工作时的情景,他说,那时的火车每
天都要运走50多车厢的大径级红松。站在山下往上望,满眼的苍翠,
都是以天然红松为主的混交林,黑压压的,让人不敢独自进山去。贮木
厂的红松垛像山一样,胸径粗达50——60厘米的大红松原木,森铁
小火车一次最多才能拉3根。豪情万丈的林业工人口里喊着“采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口号,为完成国家下达的采伐任务,披星戴月地工作在
大森林里。 日子久了,李学文感觉有点难过了:红松要是总这么伐下去,不总
会有被采光的时候吗?他给当时的省长写了一封信,提议培育红松种子
园,省长委托秘书给他回了封信,支持他的想法。有关领导立即把他调
到了美溪林业局的一个林场,积极为他搞实验提供条件。遗憾的是,实
验刚开始两年,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实验被迫停止了。 1979年,李学文到了伊春林科院工作,一直从事红松研究工作
直到退休。期间,他和同事们先后采用植生组造林和直播造林等方法进
行人工红松林培育实验,但是,多年的实验使他越来越灰心:红松人工
林物种单一,失去了竞争的红松还没有长到足够的高度就早早结果,造
成分杈早,营养分散,材质远远比不上天然红松,而且失去了白桦等先
锋树种的落叶形成的腐殖质,人工红松病虫害严重,红松很难长成上好
的大树。于是,再看到天然的红松林木被砍下变成了“尸体”,李学文
心里难过极了,他盼望着能有一天,红松不再被这样砍伐,留一片天然
红松林给后人! 在《人民日报》记者就伊春市全面停止采伐天然红松林木问题采访
许兆君市长时,李学文作为一名林业专家代表被邀请参加了答记者问现
场。李老在对保护天然红松林的必要性作了详尽的阐述后,还提出:保
护天然红松林,不仅要禁止砍伐,更要保护红松林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保护起传播种子作用的松鼠等野生动物。 李老说,如果伊春从现在开始停止采伐红松天然林木,那么,50
年后,到2050年时,伊春将是天然红松中、幼龄林遍布,新一代红
松天然林重新崛起,以红松为主导的各类阔叶红松林逐渐成为伊春林区
优势群落的喜人前景! 图为原伊春林业科学院副院长李学文为我市停止采伐天然红松林木
而叫好。
|